金湖小学植树节行动---让我们的身边充满绿色
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已被列为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未来或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环保执法单位和司法机关非但没有起到执行国家法律与环保监管法规的作用,反而不惜粗暴破坏环保规定、信访法规和法院立案审理规则,想方设法屏蔽民意、钳制公民合法正当诉求。如果说治污和严格检验需要大投入,那么精美而有气势的电视广告需要的投入一点也不亚于前者。
信中称,哈药集团应进一步对其违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并向公众公开。这些企业的电视广告,要么占据黄金时段,要么聘请明星代言,一看便知身价不菲。哈药获得这般待遇,显然是因为有那么些人并不觉得它臭,而将其视为香饽饽。据报道,这并不是哈药集团第一次闯祸,当地有居民长年戴着口罩生活,即使在夏天。这些年,我国许多企业在转型发展上做了不少工作,尤其是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日益恶化,更多的企业开始觉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须知,企业社会责任不是靠一两句漂亮话说出来就能敷衍的,必得听其言而察其行。曝光后立刻道歉,如果诚恳,公众自然会接受。令人深思的是,以往查处的污染大案中,绝大部分也都有当地监管部门纵容的痕迹。
哈药水陆空立体污染扰民现象,群众反映已有多日,却难见治理效果,可见比污染行为更可怕的,是企业和监管部门对民生的漠视。哈药总厂排污历史达10年以上,周边居民开不了窗,吸不了气,上不得街,臭味甚至已进入省政府办公场所。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惯性下,污染无损官员政绩,企业关停却可能令他们乌纱旁落。虽然群众不断投诉,媒体屡屡曝光,政协委员数次提案,却都难见实质性举动,不得不令人惊叹这个污染大户的根基之深。
畸形的发展,终将付出惨重代价。相信哈药污染事件最终会有公正合法的处理结果,但要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决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而需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斩断监管部门与排污企业的分赃链,使政府、企业与群众在治污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良性的公共利益链。
如果政府眼里只有经济发展,不闻民生疾苦,污染问题必然难以治愈。从哈药污染事件中不难看到,虽然当地居民饱受污染之苦,政府和企业却非但无任何损失,监管部门每年还可收取巨额排污费,企业则能在顺利排污后日进斗金。近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因广告烧钱,环保差钱丑闻而被千夫所指。如此见利忘义,遭殃的是群众利益,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不纠正一些地方对利税大户的政绩依赖,治污就无从谈起,民生就无法保障。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福祉,任何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无权以损害民生为代价大干快上。企业违法排污,必受法律惩处。监管部门失职,更需严查严办
如果政府眼里只有经济发展,不闻民生疾苦,污染问题必然难以治愈。虽然群众不断投诉,媒体屡屡曝光,政协委员数次提案,却都难见实质性举动,不得不令人惊叹这个污染大户的根基之深。
畸形的发展,终将付出惨重代价。相信哈药污染事件最终会有公正合法的处理结果,但要从根本上治理污染,决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而需在制度层面深化改革,斩断监管部门与排污企业的分赃链,使政府、企业与群众在治污问题上形成一致的、良性的公共利益链。
哈药总厂排污历史达10年以上,周边居民开不了窗,吸不了气,上不得街,臭味甚至已进入省政府办公场所。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惯性下,污染无损官员政绩,企业关停却可能令他们乌纱旁落。近日,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因广告烧钱,环保差钱丑闻而被千夫所指。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福祉,任何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无权以损害民生为代价大干快上。如此见利忘义,遭殃的是群众利益,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企业违法排污,必受法律惩处。
令人深思的是,以往查处的污染大案中,绝大部分也都有当地监管部门纵容的痕迹。从哈药污染事件中不难看到,虽然当地居民饱受污染之苦,政府和企业却非但无任何损失,监管部门每年还可收取巨额排污费,企业则能在顺利排污后日进斗金。
监管部门失职,更需严查严办。哈药水陆空立体污染扰民现象,群众反映已有多日,却难见治理效果,可见比污染行为更可怕的,是企业和监管部门对民生的漠视。
不纠正一些地方对利税大户的政绩依赖,治污就无从谈起,民生就无法保障这看似是一笔政府、企业、环境三赢的交易,但最终却久拖未动。
哈药总厂对外宣传资料称,目前拥有8000名员工,如果工厂新址搬去百公里以外的阿城区,哈药必将面对大量员工安置压力。另外,人员安置也同样构成困扰。尽管2010年8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在全国强制执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地方上普遍对于现有工厂的环保改造进度持宽容态度,不过,对新建工厂则一律按标准严格执行。事实上,哈药总厂的整体搬迁计划,早在四年前就开始酝酿,不过涉及多方利益的搬迁,必将是一个步履维艰的过程。
[page]搬迁难题被称为共和国医药长子的华北制药和哈药总厂均为1958年建厂,建厂时厂址都处于远郊区。在哈药总厂污染事件曝光后,外界曾有猜测称,即将面临搬迁,有可能是哈药疏于现厂污染治理的原因之一。
日前遭央视曝光的哈药总厂污染事件的主角,自2004年开始,就成为了环保部门眼中的污染惯犯。2007年,环保局再发整改通知,要求哈药总厂四个生产环节增设污染防治措施。
其间,哈药一度非常接近治理达标。6月8日,哈药集团总经理姜林奎对此解释说:3月8日,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发生故障,经申报,环保部门在3月9日就批复公司开始检修。
首先是资金压力,异地重建毕竟投入不菲,搬迁过程中企业会经受严峻考验。而哈药计划在2016年完成的二期搬迁计划,将会把青霉素工业盐、6-APA、阿莫西林酸等哈药总厂的核心产品全部迁至郊区,计划总投资为23.5亿元。但城市的高速扩张,令这些老牌国企背负越来越高的环保压力。其中,开发商住用地31.93公顷,建设总面积为79.8万平方米。
但仅仅5个月后,哈药却再陷污染门,废水、废气和废渣违规排放,废渣直排河流,硫化氢废气超标千倍。污染惯犯6月8日,一位哈药集团人士向记者透露:下周一,哈药股份将会召开董事会讨论搬迁方案并表决,有可能在6月14日公布结果。
上述华北制药人士说:国有资产、土地的处置,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审批比较复杂。搬迁至新厂,才是哈药总厂根治污染的唯一出路。
哈药总厂此前曾表示,要将三个污染较重的车间进行局部搬迁。2008年8月,哈尔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哈药总厂的搬迁规划做出了明确的部署。